其實,盡管裝飾報價里可能存在的漏洞很多,但通常都是幾種主要形式的變種,業主如果了解了這些漏洞的主要形式,一般就不會再有太多的漏洞可能出現了。
1、'漏報'某些必須用的裝修主材
家裝工程,都有一些必須使用的裝修主材。而個別裝飾公司在給業主報價時,為了以低價拉住客戶,故意漏報某些主材。沒有多少判斷能力的業主,往往被這種價格'合理'的低廉報價單所吸引,從而爽快簽約。但在接下來的裝修過程中,為了工程的正常施工,業主又不得不為裝修公司這些'漏報'項目買單。所以,聰明的業主會結合圖紙與房屋現場情況,與裝修公司一同搞清楚所有需要的主材,并在簽訂施工合同時一并標明。
2、模糊材料的品質、級別、規格
這是不規范的裝修公司和野隊伍較為常用的手段。通常,他們提供的報價單上雖然寫明了需要材料的類別,也標明了材料需要的數量,但是卻沒有說明選用的等級、款式、品牌、規格等細節。要知道,即使同一個品牌的材料,也有不同的種類與等次之分,何況連品牌也不分呢?比如,家裝中造價最高的材料--瓷磚,不同的產地、品牌的同一規格的產品價格,有時候是天壤之別;而同品牌不同系列的產品,有時候在價格上也有較大差距。通常,僅僅報一個面積和材料大的類別的價格,是籠統的,也是有可能出現漏洞的。
3、施工工藝含糊不清
一般那些不正規的公司,因為主觀與客觀上兩方面的原因,在報價單上把施工工藝寫得含糊不清,從而造成漏洞。主觀原因是不正規的公司,在低收費的背后,主要靠含糊工藝說明,方便日后提高收益;客觀原因則是因為沒有水平比較高的資料人員,難以寫出言簡意賅的施工工藝說明,等竣工后感覺利潤可以乘機提高的時候,再讓業主追加造價。
4、拉低某個單項價格
臨近裝修,業主一般都會向已經裝修過的朋友求教,或是到市場上去了解某些主要材料的價格,目的是盡量減少高價買進低價產品的可能。但因為裝飾材料的品種實在太多,某種程度上講,不是幾天就能考察明白的。所以,那些不法公司就會鉆這樣的空子,從而給報價留下漏洞。比如,對于業主很容易考察出實際價格的材料,在報價的時候,就故意拉低該類材料的價格,從而得到業主的信任。但對于那些比較少見的材料,則采取高報價的方式,等業主認可簽訂下合同后,漏洞也同時留下來了。
5、故意減少工程量
這種做法是將所施工項目總量在初步預算報價中只報一部分,'遺留'的部分結算時再統統算上。一般出現這樣漏洞的原因主要是圖紙不全面。這個手法與'漏報'某些必須用的裝修主材手法基本類似。
6、分開報價
用這種技巧的,一般純粹是那些不入流的公司的做法。他們如果靠正常競爭,是無法與正規公司抗衡的,所以一開始不像正規公司一樣,報上合理的管理費,從而拉下工程的報價。在初步預算報價時不提管理費等,等到簽合同的時候,再伺機行動。比如,他們一開始在預算上不體現諸如垃圾清理費、材料運送費等,一旦業主接受了他們的報價之后,這些費用就開始浮出水面了,還美其名曰'所有的公司都一樣'。
通常,避免報價漏洞最好的辦法就是:選擇一兩家有規模、講信用的正規家裝公司,逐項分析、審核,然后得出一個令你完全清楚明了的材料配置與施工方案,核實工程報價的構成因素,最終確定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工程價格。'蒼蠅專盯有縫的蛋',想想不無道理吧?
|